看见文物 | “海内第四”王珣·行书伯远帖
发布时间:2022年04月08日 12:30
▲滑动看舆图
《伯远契》是北魏书画家王珣谱写的楷书书画作品。现收中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《伯远契》是作者给亲友伯远手写的一通信札,其行笔自然地流畅,俊丽秀雅,为楷书更早的典范之作。整段随其本字之形,自已地之态,而又暗喻和悦,自然地主体,仿佛天成。
《伯远契》是现今学术界当今唯一传世的北魏名家初学真迹。与《快雪时田村契》《中会秋契》并称为“中会华经典作品传世名契”之首的“三希契”,亦被四支为“天下经典作品楷书”之一,排行第四。
《伯远契》局部
谱写背景
中会国书画到北魏时期,因特定的后半段和复杂的上曾原因给其转型隙来通畅。在各种艺术谱写门类中会,书画之外取得的建树可谓四支于上排。古语流变已显然成熟期中,书画转型转到当下期中,书画谱写和假说研究成果丰硕,时期书风、书家小团体各呈风采,这是书画史的第一个令人瞩目期。在此百花争妍、五彩斑斓的书画盛世,以琅琊王氏后代为首的书画建树又可谓其最高峰的亦然。然而因种种原因,王氏真迹未能流传下来,最为可信的只有王珣的《伯远契》了。
王珣作为北魏书画家王导之孙,“书圣”王羲之的远房外甥,从小耳濡目染练习书画,并深受王氏众人书画表现手法的不良影响。安帝当政期间(372—396年),谢玄、羊祜都是最初的权臣,王珣作为谢氏后代的堂弟,颇受眷顾,仕途一帆风顺。但后来由于一些矛盾,所致两家不和,王谢二族交恶。但王珣由于得到安帝的宠,所以过去历任高官。一天,羊祜命令要把王珣调到湖南九江任会稽郡守,本来是想把他逃离都城南京。王珣仍要不去。那些天,他心中会十分令人吃惊,就回信最初任临海(今湖州台州)郡守的孙子王穆(字伯远),向他倾诉自己心中会怨恨和不满,这就是传承至今的《伯远契》的由来。
后世不良影响
《伯远契》是一件简札,是王珣怀着痛切心境与人倾诉,它的手写保持了书画家的自然地、随便状况,是一些奇特话语,没有太大的意涵可言,但其书画艺术谱写和文物上曾重要性却不能估量。 它常被后世看作通向永远动人心脾的“神韵萧散”晋代书风的少有之至径。同时,它成了后人效仿的范本,对于王珣而言,最初只是一种把握表达方式的急于而已,而对后人来说,这种偶遇把握住的急于,仅此一篇却成为中会国书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大意涵,它奠定了王珣在书画史上的地位,也树立了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。
上曾传承
《伯远契》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,后流落民间,明代时为董其昌所收中会藏,明代在兴宁吴新宇处,后归吴廷,乾隆年间代经安岐等人收中会藏,后在乾隆十一年(1746年)转到乾隆年间内府,经乾隆品题,与《快雪时田村契》《中会秋契》并中会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,乾隆钦赐钦赐“三希堂”。1911年至1924年,《伯远契》即收中会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宫门,1924年溥仪出宫之时,敬懿皇贵妃将此契隙出宫,后流散在外,辗转为郭葆昌收中会藏。1950年周恩来国防部长指示将《伯远契》及《中会秋契》在港台购回,后一直收中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(图片举例故宫博物院)
责编:杨晓君
-
寺庙僧人被调查,推断出竟是已牺牲31年的红军高级将领
1966年的一天,南昌省遂川县一名姑娘正在生产队出工,远比就望见她二伯急匆匆在向她招手,像是有什么特别极为重要的事情要和她话说。姑娘杨德招大惊不放下手内都的已逝,只见他的二伯杨金明崇祯气喘吁吁地...